被严重低估的百融云创,还能等到张韶峰的破局吗?
2024-06-25 13:12:30
  • 0
  • 0
  • 0
  • 0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市值没挺上去,内控管理又翻了车,百融云创到底怎么了?

据《中国科技投资》信息显示,近日, 百融云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内部员工信称,市场部负责人聂硕在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通过非法侵占公司财产等多种手段谋取私利。目前,检察院已对其正式批捕。

相对应的,公司创始人及CEO张韶峰被认定有主要管理责任,处以人民币十万元罚金……

说实话看到这,真不由得感慨个中槽点之多。且不说内部“硕鼠”的骚操作和张韶峰的“倒霉”,单说一个以严谨敏感著称的金融科技公司,最后却在内控管理上翻了车,这就很难不让人对其产生更大的安全担忧……

不过有意思的是,本以为这种大的负面,可能会影响其股价的走势。

但没想到,现在百融云创在资本市场上,早就已经有点虱子多了不怕咬的意味。哪怕此前多次回购自家股票,提振市场信心,但股价就是挺不起来,整体走势也相当低迷。

可更加矛盾的是,百融云创的业绩基本面又相当亮眼。

一时之间,不少投资者们都对百融云创产生了好奇……

走不出金融舒适圈,估值上不去?

由于港股不强制披露季报,所以现在能看到百融云创最近完整“成绩单”的,就是2023年年报了。

过去一年,百融云创实现营收26.81亿元,同比增长31%;净利润3.35亿元,同比增长46%;经调整后净利润达3.75亿元,再次刷新上市以来最好财务表现。

其中,百融云创的支柱业务Maas(模型即服务)实现营收8.91亿元,同比增长17%。核心客户留存率提升至99%。第二增长曲线——Baas(业务即服务)业务营收17.9亿元,同比增长38%。

拿着这份成绩,再加上恰逢其会的生成式AI和大模型的市场风口,百融云创怎么看都不应该只换来不到2倍的PS和仅44.49亿元(截止到6月24日收盘)的市值?更不用说在去年年底,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定期存款总计就已经超过了30亿元。

那么问题出在了哪?

目前,除了外部大环境之外,最有可能被解释的:在业务场景模式和定位上,资本或许仍认为百融云就只是一家金融业的软件服务商而已。并且这套软件服务模式,从长远来看还各有增长隐患和挑战。

2023年上半年,百融云创进行了业务线重组,将智能分析与运营、精准营销、保险分销“三条业务线”重组为Maas业务和 Baas业务。

重组背后,最大的变化在于百融云创适当地削弱了过去的金融属性,似乎终于开始从有限的金融业场景,向更大的非金融圈扩展了。

比如2022年百融云创的核心客户定义,尚且为“年度各自贡献收入人民币30万元以上的持牌金融机构”,但在去年就已经变成“各自为公司贡献收入30万元以上的付费客户。”

老实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因为虽然金融服务市场很大,付费意愿也足够高,但问题是,现在不少银行金融机构为了“降本增效”自己也在做这块业务,再加上其他互联网金融巨头们的无边界扩张,所以即便百融云创提前积累下了不少金融AI技术和经验,但未来的增长想象力依然是极为有限的。

不过很可惜,尽管现在百融云创已经做出了方向性调整,但在短时间内,无论是业务重心还是营收构成,其金融业软件服务商的本质似乎并没有出现变化。

最直接的表现为,百融云创在2023年营收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板块,依然是主打金融、保险和财富管理等领域Baas业务。

而Baas业务的逻辑是,通过生成式AI技术和语音机器人,帮助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们直接触达C端客户,完成最终的交易。所以本质上有点像“助贷”,即百融云创亲自下场替金融公司卖产品,然后再按照最终促成的交易规模收费。

在这里,有一部分看空的投资者预期,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未来国内信贷增速或放缓,进而会影响到百融云创的业务规模。不过据我观察,从贷款利率下行开始,多方面就已经在不断地提振刺激信贷需求,诸如银行金融端虽然确实有扩张压力,但也远未到增长停滞的时刻。

比如宁波银行,2023年末的客户贷款及贷款本金就达到了1.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9.76%。今年一季度则达到了1.36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8.73%,整体贷款表现相当亮眼。

因此,现在百融云创通过加码销售费用,推动助贷板块高增长的玩法,理论上还能持续一段时间。唯独略显遗憾的是,百融云创最大最有竞争力的knowhow并不在Baas,这算是个估值减分项。

至于Maas业务的核心护城河,关键要看AI模型的评价、解决方案,这是此前市场看好百融云创,也是现在对其失望的地方。

因为相比于替金融业“卖货”的Baas业务,当前更能体现百融云创AI竞争力的,卖软件服务给金融业的Maas,却不是一个高增长业务。

不仅营收规模增速远落后于Baas,而且核心客户数也出现了一定的增长放缓。

截止到2023年末,Maas的核心客户数为213家,较2022年的187家,同比增长14%。

乍一看是不是还不错?

可问题是,在相同的贡献收入标准下,2022年智能分析与运营服务的核心客户就已经达到了227人。

虽然这背后可能有业务拆分带来的纸面客户规划变动,但是再看看已经达到99%的核心客户留存率,也难怪会有投资者担忧现在百融云创的增长天花板了。

剩下唯一能破局的是核心客户的NDR,通俗点形容就是“客户单价”。

但在报告期内,百融云创的核心客户平均收入为349.5万元,同比仅增长了3%。

当然,Maas的商业本质是,百融云创提供各种标准化AI模型,用户可以通过API链接实时调用,按调用量收费。

正常而言,只要金融客户有业务变化,调用量就只增不减。可现在市场的共识是百融云创B端客户总付费量还会继续增加,但目标价差异很大,分歧就在于对宏观形势的预判,以及其他行业客户导入程度的比较。

不过老实讲,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谁也无法预料。但对百融云创来说,现在可以确定的是,资本市场期待其能够突破金融“舒适圈”场景,真正做一家AI科技服务提供商,而不是单纯的金融业软件服务商。

或许正因如此,百融云创的估值才随着Maas到Baas的营收重心转变,而不断地打着折……

稳字当头,风控管理会成为百融云创的“软肋”吗?

再来看此次爆出来的市场部负责人聂硕事件,本质上就是百融云创的风控管理出了问题。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风险顶多只能掀起资本市场的一时波动,几乎动摇不了长远的市场根基。但问题是,百融云创的风控问题不只是内部管理,更在业务产品层面,也始终留有一个难以抹去的伤疤与“黑历史”。

最典型的就是,被频繁投诉的“榕树贷款”问题。

天眼查APP显示,榕树贷款成立于2017年,由深圳数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数融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并运营。其中,深圳数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5月被注销。剩下的数融小贷为百融云全资子公司,认缴出资2亿元。

综合招股书和多方面信息,榕树贷款可以看作是百融云创旗下的一个助贷平台,一个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们精准营销的导流平台。

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中间商”角色,在市场端的投诉却很多。

比如借贷利率争议问题,有用户在黑猫投诉表示,“其在榕树贷款平台旗下的钱小乐贷款32000元,一个月还款3214元,还12个月,贷款年利率高达35.98%,请求退息。”

又比如保费问题,有用户表示,其在2023年于榕树贷款平台上申请了一笔借款,本金4000,借款合同签订显示12期还款金额4186.54。(含应还本金,利息,及其他费用)。但是后来,其发现所还金额与合同金额不符合,12期要还4822.2元。其中还包含了635.64高额的服务费。占借款金额的百分之15。

此外,暴力催收、泄露个人信息也算是榕树贷款平台投诉的重灾区。

当然,由于上述投诉多是出于第三方平台,真实性存疑,所以我们暂时不予置评。

不过老实说,面对着超5千条的投诉,以及相关投诉平台上标有“商”家标签的榕树贷款的主动回复,或许也多少从侧面暴露出了百融云创一定的产品风控问题。

那么影响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百融云创一直在做的,其实就是金融机构们的用户引流并筛查的贷前管理环节。

而现在,前端的引流平台投诉如此之多,反应到后端的正规银行或金融机构方面,自然就意味着不良贷款和投诉量的激增。

但问题是,受外部宏观趋势和息差承压影响,现在包括银行等各大金融机构们都在压降不良贷款率,防范化解风险,走稳健保守路线。所以才出现了光大、微众等银行亲自下场招聘催收人才的事件。

究其根本,这是因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们过去为了扩张,贷前管理过于粗放,甚至是激进,所以造成了现在银行金融机构们贷后催收的“亡羊补牢”。

那么在当下银行金融业“稳”字当头的背景下,如果百融云创和榕树贷款平台们再继续放任高服务费等贷前管理乱象,又会不会引来核心客户的不满呢?

毕竟,现在市场对于有着AI大模型技术的百融云创们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既要引流营销更精准,也要用户贷前管理更安全,贷后还款低风险……

写在最后:

虽然从长远来看,百融云创或许存在着诸多投资隐忧,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百融云创的业绩基本盘仍在以一个不错的速度向上增长。

至于向给金融场景的转型动作确实是慢了,但好歹也是启动了。再加上,不断的回购则说明大股东重视股东回报,百融云创并不是没有调整过来的底气和时间,所以我们也不妨再多给百融云创和张韶峰一点价值释放的时间……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