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跨界大家电姿势很酷,但多申请些新技术专利更稳
2025-04-04 22:06:51
  • 0
  • 0
  • 0
  • 0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跨界造车的不少见,可跨界造厨电的还真不多见。

在AWE上,追觅厨电携烟机、灶具、洗碗机、微蒸烤箱四大品类及高端智慧厨房套系首次亮相。

造家电的逻辑不难猜。

业务上,扫地机器人赛道竞争加剧,大的增量空间一时间难觅,需要找到新业务方向。

改变战略方向是解决实际问题的。

机器人赛道的问题:竞争红海,价格战、专利战。

理论上跨界能解决问题,找第二曲线,但问题是从扫地机器人到家电,一头扎进一片红海,是个好主意吗?

追“觅”红海,胜负几何?

家电是不是个好赛道?

是,虽然毛利率和净利率都不算高,但是市场够大,在转入有序竞争的阶段后,美的,海尔,格力三巨头在价格上形成了一种默契,利润增速已经比较稳健。

比如美的集团,据天眼查APP显示,美的集团近十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10%+,ROE22%+。

追觅跨界做家电、厨电,看起来很有想象力,仿佛一只脚已经跨进了黄金赛道,但造扫地机器人,和造家电是一回事吗?

是,也不是。

说是,是因为品牌上有复用价值,都是做C端产品,用户会自己形成串联的记忆点。

技术上也不难,大家电和厨电领域,壁垒主要是头部企业积累的专利,实际技术难度可能还没有扫地机器高,主要是卖品牌。

而且就增长的趋势上看,2024年国内烟机市场零售额为362亿元,同比增长14.9%,市场相比冰箱、空调、洗衣机个位数的增长要广阔一些。

底层逻辑上看似可行,但实际上,家电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行业。

家电行业看似没有壁垒,人畜无害,但实则是深沟高垒,处处是陷阱。

这是个集中度高,马太效应明显的行业,CR3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早已形成了规模化的优势,这从品牌端,成本端等等多个维度形成了巨大的壁垒,想要从老虎嘴里抢肉吃不那么容易。

品牌端,用户转变心智很难。

扫地机器跟厨电,看似都是家庭电器,但本质上是两个心智赛道。一个强调科技,另一强调耐用。

扫地机器人的产品故障率,远比厨电要高。

用户的角度来看,能不能放心买你的厨电产品?这是个心智认知的问题,厨电也涉及到安全性,用户心里永远是老品牌=靠谱,更别说他确实还挺靠谱。

对于追觅来说,也许做出能打的产品不是难事儿,真正难的是需要花多少资源来打透市场心智,让消费者知道且认可你的商品。

这不比扫地机器人,作为新兴的产品,消费者是尝鲜,先进入消费者心中,用着还不赖,肯定认可你,也就是说,过去追觅所在的领域是符合自己新兴品牌调性的新兴产品,在舒适区里。

当走出舒适圈,特别是大家电、厨电这种存量市场,已经形成固有格局的情况下,心智这块,即使是三巨头互相之间,也很难破壁。

我们拿老牌家电企业来说,格力空调产品一直有口皆碑,但洗衣机总是被海尔压过一头,为什么?不是说格力的洗衣机不好用,而是用户心智难以扭转。

套用时下的流行语“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在格力、美的、海尔之外的牌子,消费者天然的就透着一股审视的眼光。

所以,从品牌的角度来看,大举进军品牌格局稳固的家电赛道,不是一招妙棋。

市场端,渠道建设也是一大关。

格力、美的们为什么强?强在渠道,线下渠道,电器这个产品特性决定了,除了线上电商平台,线下布局也很关键。

在三巨头之一美的自己每年总结的经营优势中,有六条信息几乎每年都出现,其中有一条就是广阔稳固的渠道网络,完善的智能供应链体系。

拆解开来看,一是稳固且广阔,二是智能+体系。

具体的实施是这样的,美的搭建了基于数字化的美云销平台。在全中国任何地方,任何的零售商要跟美的做生意,他不用认识美的人,也不用打交道,也不用对账,就可以在美云销平台上完成所有的交易。

跟美的合作方便快捷还有的赚,其他两家在渠道上也差不太多,再加上厨电上还横着方太和老板这两座大山。

线下渠道的资源其实已经略显拥挤,所以,不仅在消费者的心中,B端零售商的心里,其实也很难再容下他人。

追觅线下渠道的数字化程度和效率,相比巨头们,多少显得有些力有不逮,想要快速渗透市场,远远不够,撑不起来做家电的野心。

有人说,直接走线上不就行了,也不是不行,美的的线上销售占比近50%,只不过线上销售渠道的重要性虽然在不断提升,但是也需要融合线下来同步进行,人海战术,也得跟上才行,美的有1.4万销售人员、海尔有1.8万销售人员,追觅员工峰值也不到5000人。

所以,无论是另辟蹊径,还是直接模仿,都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因为渠道建设,非一日之功。

产业端,积累硬实力也很难。

做大家电和扫地机器人看似都是做C端的产品,但产业上的能力其实很不一样,大家电产品制造起来更加复杂,零部件更多,专利技术也多。

生产商作为行业的中游,大部分材料都是采购,但是关键的核心零部件,家电巨头们基本上都实现了自研、自产,绝对不会把命门交给别人。

由此,也形成专利的壁垒,美的的专利总数在中国和全球的家电行业中排名第一,截至2023年底,专利授权维持量超过8万件。

方太和老板在厨电板块的专利也排名前列,其中方太连续四年排名第一。

追觅呢?根据“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网站”公布的信息,有关厨电,空调,冰箱等新领域的专利依然还是在审状态,类似压缩机的核心技术暂时没有看到。

加之较长的审核周期,也反映了一个现象,新进入者多数时候只能通过购买专利的方式进入,比如在空调上奥克斯购买了东芝压缩机的专利授权。

即使这样,奥克斯、格力之间,仍然爆发了很多次专利诉讼纠纷。格力于2015、2017、2023年多次起诉奥克斯侵犯其专利,并胜诉,获得4千多万元赔偿。

退一万步来讲,没有专利壁垒,从利润的角度出发,供货商大概率会优先排产大品牌。

比如空调这个产品,好的压缩机供货商,会优先给格力供货,原因无他,规模大,能出货。

那作为空调这个品类里的后来者,怎么去跟供应商谈价格?怎么保证你的出货量?

如果市场占有率不足,大概率是没办法打动B端的,供货商都是见人下菜,看到了实实在在的销量才会签单子。

无论品牌、市场还是渠道,不管哪一项都是天量的资本投入。

纵观白色家电的发展史,在2010年之后,形成多寡头格局,巨头们有了定价权,利润才开始慢慢释放,巨头们形成了默契,大家一致维持类似的高价格水平,避免价格战,默默赚钱。

如今看到的高ROE是资产多年摊销后分母变小的结果,实际上如果从头来,家电行业重资产,净利率又低,妥妥的价值盐碱地。

追觅一头扎进去容易,能不能出得来?是个问题。

跨界思维可以天马行空,落地还要脚踏实地

或许你会说,小米跨界做的那么成功,为啥做扫地机器人不行?那是因为雷总这个大招,其他品牌复制不来。

当然,俞浩似乎更热衷于“造梦。

他曾豪言:"追觅不赌1%赛道的小概率,只会用N+1的方式做世界经济的99%”。

没人觉得毕业于清华航天航空学院的俞浩吹牛,只是会认为,在追觅“造梦”路上,可能多少有那么些偏执罢了。

但从投资人的视角细想,其实造家电跟造飞机一样,似乎都有那么点不够冷静。

一家企业开辟一个新战略,不亚于古代政治家搞改革,推行一个新政。改革这事儿是需要成本的。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是因为秦国前六世积累了红利。

企业跨界,也需要成本。

你看,北京现金王雷军为了造车,拿出来一千亿,如今还要融资,这都是小米跨界造车支付的成本,小米和雷总足够有钱,能cover住这个成本。

更何况,雷军选择战略方向时也极其鸡贼,造车进的是新能源这个增量市场,当年米家进入家电行业时,房地产市场还余温尚存。

而俞浩带着追觅一头扎进家电这片红海,红利从哪出?能不能cover住成本?

这是个问题。

如果从已有的资源里划分,是不是意味着要拿扫地机器人业务赚的钱,来投资家电?

换句话说。即便是家电业务立足了,那么能不能从格力、美的、方太等老牌玩家嘴里抢到肉?能不能形成规模,让家电业务“自给自足”?

这也是个问题。

况且,家电业务做小了,那是跨界不成功,白白浪费资源不说,还要落人口舌。做大了吧,又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和资源,最后能不能盈利,仍未可知,跨界造家电这事儿,还是真的好好掂量掂量。

也许聚焦机器人赛道是个不错的思路,造车的共识是造机器人。

机器人赛道也很火,再加上DeepSeek带来的机遇,想象力空间未必会比做家电差。

为啥不做?

可能还是太难了,技术储备要求跟扫地机器人不是一个等级的。

但既然有跨界的勇气,家电作为一个重资产行业,需要的资金量是巨大的,与其这样,为何不磨炼基本功,聚焦在机器人这一个赛道呢?毕竟后者才是妥妥的增量。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